再高再壮,也不得不投三分!传统中锋没落,真的是库里的错吗?
传统中锋没落的话题每年都会被重新提起,这不是炒冷饭,而是基于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问题。
传统中锋分两种,一种是背身得分型,进攻主要在三分线内,另一种是肉盾蹲坑型,工作任务很简单,只负责掩护,防守,以及必要时候的战术犯规,几乎不占球权。
上赛季场均盖帽≥1的内线球员有23位,其中只有尼克斯的米罗,太阳的比永博,狼队的戈贝尔,老鹰的卡佩拉,以及快船队的祖巴茨完全不投三分。
作为对比,2010年 场均盖帽≥1的内线球员 多达39人,但三分作为常用招数的却只有四位,分别是诺维茨基,波什,巴尼亚尼,还有白人中锋霍伊斯。
随着时间推移,传统中锋的戏份正在被逐步蚕食。
虽然专注于防守的内线球员仍然能够得到机会,但人数和上场时间已经腰斩大半,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曾被观众们嗤之以鼻的空间型五号位,相当于时代直接被颠覆了。
越来越多的球队开始优先考虑小个阵容,相比于复古的双塔组合,教练们更喜欢在关键时刻摆出一大四小,或者是一名前锋搭配四名外线的框架去解决比赛。
传统内线正处在垂死挣扎的边缘,在这个强调节奏和空间的年代,他们被认为太慢且影响力有限,尽管约&恩以中锋身份拿到了MVP,但这两位的打法一点都不传统。
所有球队都在提速,上赛季NBA的平均得分是刷新历史新高的114.7分,而2010年的时候,这项数据只有100.4分,2000年更是只有97.5分。
以前是有防守就能吃上饭,现在是能投篮就可以签合同,而且还是八九千万的巨额合同,典型代表乔·哈里斯&邓肯·罗宾逊,他们的打法和安东尼·莫罗&诺瓦克没啥区别,有区别的只是巨大的年薪差距。
传统中锋地位没落有很多原因,和比赛提速有关,和希伯特法则有关,同时也和该位置上的后辈们不思进取有关。
出了问题不能全怪大环境,很多时候也得反思自身的差错,小球时代的元年是2014-15赛季勇士夺冠,但2015年之前尚未掀起三分热潮时,传统中锋又在干嘛呢?
当时能在禁区持球制造杀伤的五号位球员,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这也间接性导致了山中无老虎,小乔丹称大王的奇葩现象出现。
事实上该情况也存在于中国男篮内部,有天赋就去开发,别老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万年不变,不奢求进攻能达到姚明的层次,好歹国际赛场能得分吧,是不是这个道理?
回到NBA,但凡有几个奥尼尔&邓肯式的超级内线存在,后卫也不至于如此猖獗,球场地位下降,不是因为其他位置变强,而是因为五号位上的球员变弱了才导致如此。
得亏有约老师和恩比德出现,否则的话,中锋很长一段时间都只会被当成蓝领使用。
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随着文班亚马这种类型的新秀成为香饽饽,谁知道若干年后会不会出现一个后卫带四个中锋的画面出现呢。
或者再极端点,一个约老师,配四个空间型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