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式引援”成为主流,解码曼联的重建战略

作者: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2025-02-05 22:31:43阅读次数:0

随着冬窗帷幕落下,曼联的引援策略延续了夏窗的理性克制。相较于过往豪掷千金的作风,俱乐部此次将目光投向亚平宁半岛的璞玉——斥资千万锁定莱切边翼多古(20岁),更以战略眼光签下明日之星海文(18岁)。

图片

据《曼彻斯特晚报》统计,红魔已构建五大联赛最年轻的储备体系:巴拉圭国青队长迭戈-莱昂(19岁)、马里铁腰塞古-科内(17岁,世青赛四强主力)、丹麦锋线神童奥比-马丁(16岁单场10球猛人),加之梅努、加纳乔等已崭露头角的超新星,老特拉福德正悄然搭建着U23黄金一代的班底。

如果愿意,阿莫林甚至已经具备了在一线队掀起青春风暴的能力,毕竟在一线队里还有梅努、加纳乔、约罗、科利尔这些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图片

这种战略转型折射出管理哲学的深刻变革:从格雷泽时代的"透支未来换取即战力",转向拉特克利夫时代的"时间换空间"价值投资。正如NBA球队通过选秀权积累实现重建,曼联正将转会市场转化为"青年才俊交易所",在财务报表与竞技成绩间寻找动态平衡。

拉特克利夫接手管理权之后,曼联俱乐部结束了通过寅吃卯粮溢价签球星赌当下成绩的做法,在投资方面更看重量入而出、收支平衡。鉴于当前平账压力山大(拉爵的注资并非俱乐部经营所得,因此只能被用于球场、训练基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红魔在冬窗引援的谨慎就可以理解了。

另外,在格雷泽家族的管理之下,曼联透支未来赌当下的战略,让红魔在转会市场上成为冤大头,曼联想买的人大概率都会溢价,甚至各俱乐部、经纪人都形成了敲曼联竹杠的思维习惯,溢价买人、逆天的工资配额,其实已经让球队经营捉襟见肘了。

去年夏天开始,拉爵授意新管理层在俱乐部内部开启了降本增效的改革,俱乐部裁员与清理高薪球员并行,新签约、续约球员基本不可能拿到不切实际的高工资。

财务重构,从寅吃卯粮到可持续发展,就是最近几年曼联最需要做的事情。

图片

在此后的转会窗口,清理高薪资球员仍然是工作重点,而买天赋小将来队中培养也是同样的思维逻辑。

当我们理清了曼联高层的思路,就可以更好把握球队的状况。

目前阿莫林可能很难过,在球队战术表现不稳定、很多位置缺乏合适人选、伤病困扰如期而至,但只有不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比如降级),他就没有下课之虞。

毕竟曼联管理层现在根本就不在乎短期成绩,在内部革命大头落地之前,一线队只要守住成绩底线即可,如果没有欧战可打,排名第八与排名第十五其实区别并不大。

图片

结合曼联在转会市场上的行为,管理层大概率想要让少帅阿莫林打造一支青年军,曼联卖了一大批十八九岁的优秀球员,并且一线队中23岁以下的主力球员也很多,捏合好的话未必不能做一番事业。

最后状态就是,新青年军能稳步成长,并且尽量去争取欧战资格(欧协联也行),在未来二到三年来尽可能多积攒经验、多增加收入。

我知道靠孩子不能赢得什么,但这是个好的开始。

可以预见,曼联的转会市场画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挥舞支票簿的"土豪买家",转型为精打细算的"人才猎手"。这种转变既是对FFP(财政公平法案)的合规回应,更是俱乐部价值曲线的主动重塑。

图片

这么多年来,曼联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在转会市场上动静一直不小,大几千万甚至一个亿的交易都达成过,以至于今年冬窗还有很多媒体认为红魔有可能去追逐奥斯梅恩这些要价极高的名将。

在我看来,曼联未来三到五个窗口可能都不会再有大交易,超过五千万的收购都会不太多见,当红炸子鸡、高价名将大概率都会跟曼联绝缘。

除了年轻小将,曼联也可能补进一些实力尚存、价格合理的老将,或者引入名不见经传的特性球员。

这或许正是曼联百年历史上的第三次"巴斯比时刻":当弗格森92班的故事渐成传说,新一代"梦剧场学徒"正在书写属于他们的序章。虽然青春总要付出成长的代价,但蛰伏期的阵痛,或许正是豪门复兴必须缴纳的"未来税"。

收藏
分享
发表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